切割设备

我50后上海人,52岁把自己关屋子5年,

发布时间:2023/12/18 13:36:02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 http://m.39.net/pf/a_4517298.html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故事

我曾是“服刑”人员,无期。年10月26日开始“服刑”,年10月30日释放,“服刑”期五年,法官是我,“服刑者”亦是我,现在我用后半生传承老祖宗的智慧。

(我与我的作品角楼)

我叫木痴王震华,年,我出生在上海的城乡结合部。

那个年代,村里住着工人、农民,还有许多谋生的手艺人。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接触过各种的新鲜事物,在众多事物中,最吸引我的是木工推刨子时飞出的刨花。

看着散落在地上的刨花,我别提多高兴了,这些卷卷的刨花会散发出一种清香木质的气息,只要在旁边经过的人就能闻到,那种气息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刨子和刨花)

16岁时,我拜了80岁的老木匠为师,他是位修复古建筑的大木工师傅,我跟着他经常能接触到斗栱和鲁班锁。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师父在搭6根的鲁班锁,他娴熟的拼装技术,好像有意的在挤压我的记忆空间,但天性对木质敏感的我,还是捕捉到了拼装的精髓。

(我在测绘古建筑)

没过多久,师父用这根鲁班锁考我们众多徒弟。我接过鲁班锁模仿着师父的样子,还真让我拼成了。

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搭成,师兄、师弟们很是嫉妒。师父也认为我特别有天赋,说着就指着房梁上破损的建筑,想让我上去帮忙。

初次实践我就逃跑了,任凭师父怎么呼喊我都没回来。因为修古建筑总得登梯上高,我有严重恐高症,所以实在克服不了。

师父追到我家里,并没骂我,还送给我一个六根鲁班锁,就这样,小小的鲁班锁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记,我的后半生也因它而改变。

(我在记录斗拱数)

年,我17岁,进了技校。教我的都是8级工的技师,那个年代都是下放的老师,水平特别高。我在他们的指导下也得到了机械加工方面的真传。

后来通过自学,我考上了大专,学的机械设计,毕业后成了一名工程师。

在做机械工程师的这几十年里,我一直没有忘记师父送我的鲁班锁,平时的爱好就是翻看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这两本著作中的建筑知识和理念特别吸引我。

我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常常痴迷到忽略了时间,晚上看,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坐车看,忘记上车,坐过站是常有的事儿,都说我这人不靠谱,对古建筑最靠谱。

(我实地考察赵州桥)

我那个时候出差很多,全国主要的城市我基本都去过了,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去看当地的古建筑和建筑模型展。

无论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还是在阴暗的角度里,只要有古建筑模型的身影,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的榫卯结。

榫卯(sǔnmǎo)结构,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有一次,我在上海听说有一位知名大师前来参展,听到这个消息我顾不上吃饭,迫不及待的想见识一下师傅的作品。

刚到会场,我就被聚光灯下的模型群吸引了,它们在灯光的照耀下显着特别的神气,我大步快移,非常兴奋走了过去。

(我在给学生们讲榫卯文化)

但当我近距离触摸到这个模型时,唰的一下,我脸色就变了。

我发现它的斗拱是一体成型的,是雕刻出来的。我又用手摇了摇屋顶,承重的柱子纹丝不动,眼前的这个模型明显是用胶水粘的。

真正的榫卯结构为了起到抗震作用,是可以晃动的,在这个作品中根本就没有把榫卯文化的内涵呈现好!

(妻子帮忙测绘)

我陆陆续续参观过很古建筑展,看到的作品都是打着榫卯的旗号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真正的榫卯文化却极少呈现出来。

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是非常有智慧的。清代以前的家具是可以摇晃的,比如一个八仙桌,它摇晃的目的是为了自动找平,因为古代的地面不是很平整。

这些智慧应该在建筑模型上体现出来,让大众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脉络。

(同梁思成的第五代弟子孙铭泽老师在一起)

我本来的想法是60岁退休,拿到退休金每天打麻将。我特别喜欢玩麻将,麻将打的也很厉害。但是,就是这种气氛烘托到了这里,才让我动了把榫卯文化传承好的念头。

我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市面上没有人做的出来?

成本、时间、精力、技能都需要考虑,首先就是不能太浮躁,要坚持,还不能照搬古建筑,只能做缩小版,一旦缩小,重力的牢固、凹槽等等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创新了。

这里面的难度可想而知,也可能投入大量的心血后一事无成。

想到这些,年10月中旬,我刚吃过晚饭就和家里人商量,告诉他们,这些年走过来,我心里特别不舒服,也不甘心,我想做一件以全榫卯的结构和理念设计的作品,做一件真正能够代表老祖宗智慧的古建筑模型,哪怕只是一件也好。

(我在简陋的工作室)

我跟妻子不停的唠叨,这么多年我一值都在学习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况且我也是做机械工程师出身的,我能不能做一个试试,就从微缩祈年殿开始。

时间久了,妻子听烦了,没办法的说,你喜欢的你做。儿子也跟着说,我相信你,老爸!

年的10月26日,我在距家18.6公里的青浦白鹤镇胜新村租了一间民宅作为我的工作室,开始研究微缩营造技艺。那年我52岁。

(我正在机械加工)

跑这么远,一是为了防止扰民,二是自己能沉下心来创作不被打扰。

像这种全部用榫卯结构的作品,之前没有人尝试过,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的琢磨。说来简单,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我原以为一年就能搞定祈年殿,没想到我竟然花了五年时间。

一开始,我就把制作精度定在±0.02mm的标准,因为精度越高,成品后的累加误差就越小,这也意味着要把零件打造得更精巧细致。

我算了一下,要达到这精度我需要用1.5mm的刀具来切割,可市场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刀具,就连定制的师父都说这么小的刀根本没法做的出来,我只能自己用砂轮手工磨制。

(我正在调整角度)

门上的零件,加上备件件。斗栱的零件个左右,栏杆望柱个左右。

当这些零件完成80%的时候,我心里特别的欣慰,无数次憧憬着拼装完的场景,每天早上推开工作室的大门,第一件事就是望着这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零件发呆一会儿,它承载着我太多的梦想了。

有一天下午,我有些疲惫,打算切割完最后一排零件就收工回家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刀断了。

手工磨制的刀没有完全相同的第二把,也就意味着前面做的零件全部报废了。这种崩溃的感觉没有人能懂,真是欲哭无泪,特别的无助,那一天晚上我彻夜难眠。

(我正在调试仪器)

我去的特别晚,正好赶上房东正在生火做饭,我冲进工作室,把这些整齐摆放的零件装进木盒,一股脑的将多个零件全部倒入烧饭的灶台,房东惊讶的看着我说,你疯了吗?

我顾不上解释,看着高高蹿起的火光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我的心情特别的复杂。

不知道是火光的衬托还是过于悲伤,我总感觉脸上烫烫的,我知道如果想要做精品,就必须把这些零件销毁,不能给自己修改的任何机会,烧了就没有退路了,从头再来就是要做精品。

(切割木料)

最初的一段时间,妻子每周至少来一次,常说的话就是“还有多久能做好”,我每回都只能用一样的说辞敷衍:“快了,还有3个月”。后来,妻子渐渐的习惯了,也就来的少了。

有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来了,就一个人在稻田边走上大半天,时间久了,邻居都知道只要我在稻田里走,肯定是碰到问题做不下去了。

我不断的调整刀刃的角度,换材质......刃口耐磨性大大改善了,但磨制时不能遇水。在最后定型修刃时我只能忍住烫,屏住呼吸坚持30-40秒,一把刀磨好,我手上至少起三个泡。

(自己一个人,没有助手)

设备关过了,榫卯内涵的呈现又来了,手指大小的隔扇,按照正常的榫卯结构,最后一个门框是放不进去了。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部分作品是一次成型或是雕刻出来的了。

开助动车时在想,吃饭睡觉在想,我半夜回到家里,老婆看我的脸色,知道我又遇到了问题,肯定晚上不会跟我说话的。

一碗饭经常吃到下午两三点,吃的什么?我不知道;今天几号?我不知道。看到桌上的蛋糕,也不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只惦记我的难关怎么过。

经过三年的努力,还是让我设计做出来一个榫卯特例,手指大小的隔扇我用了8个零件安装,用的是燕尾槽(榫)连接,和是螳螂槽(榫)连接,增加一个倒退导向……做好的隔扇完全符合老祖宗榫卯智慧中的是“活”的思想。

(小小的门窗用8个零件)

栏杆上我也运用间隙内藏的方式呈现,就是栏杆与栏杆之间是有空隙的。

这其中最大的关键点是运用了榫和卯之间的间隙,有间隙起到的是抗震作用,利用这种间隙来缓冲摇晃过程中的力,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墙倒屋不塌,古建筑千年不倒的奥秘就在于此。

这些都是我希望观众能过体会到的,这些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

(作品的栏杆)

年10月30日的晚上8点,我印象特别深,当我把作品全部装配完。

我震惊了,每个窗户都可以打开,摇晃过程中,屋顶与斗拱牢牢的锁定,完全应用到了榫卯的结构理念,从各角度观察,非常的完美,我宣布“刑满释放”。

这个作品我做了五年,但是真的用了我前半生,在用料方面,一共花了4吨的木料,烧毁了三个版本,成品后所用的木料,是原来3%都不到,个零件终于呈现出来了这座祈年殿。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不是手机可以打电话,网络也能通电话。

(同国家级大师陶昌鹏老师在一起)

年,我的作品获得了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先后参加了很多综艺节目,像央视的《中国地名大会》《非常传奇》等等。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一次,一家国外知名拼装玩具公司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而且出价很高。

我当时就想,这是好事儿啊,如果把古建筑的营造思想、榫卯文化“活”的理念,以及古建筑的抗震结构融入到一款搭建玩具中,这不仅能让建造者在玩的过程中享受搭建的成就感,而且还能让榫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想的很好,但是由于理念不同还是被我拒绝了。

(在亚太级木雕大师陆光正的家里)

最终,我选择和国内一家拼装玩具公司合作,我的理念是榫卯是中国的,榫卯微缩营造理念应该留在中华大地,但这并不亚于我的再创作。

原型的榫卯是木材结构,木材结构是实心体,而现在玩具的塑料却是一个薄的空腔体,在结构的转换上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过反复论证和优化,我用两年多时间,终于研发出了微缩全榫卯玩具。

(散落的各个零件)

有的观众也会说,这就是中国版的乐高啊,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我很开心,但这个榫卯作品跟乐高没有任何关系,这完全属于中国智慧结构的联结方式,融合了我们千年文明。

乐高也是榫卯结构,但它是单方面的固定,乐高是原始型的榫卯结构,是“固定”的。我们的榫卯连接方式就像大海一样宽广,它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连接方式,而是N多种。

(我在给评审团队讲解)

现实中古建筑的斗拱垂直方向并不是固定的,它依靠的是屋顶的重力,实现固定的需求,如果放在玩具中不固定就会散架。

这个时候,就要尊重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巧妙的运用榫卯结构设计多种连接方式,而不是像乐高一样单一的一种拼接方式,要以古代建筑为原型,以榫卯千变万化的连接方式为核心。

玩具在原型的基础上缩小了几十倍,榫卯结构要是也按等比例缩小,卯槽特别的浅,由于强度不够可能存在随时脱落的风险。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原型榫卯连接结构进行转换,调整为更适合积木构件连接的榫卯连接方式。

(每天工作到很晚)

不但如此,还要有古建的神韵,所谓神韵就是气质也得相似,但是这气质何尝容易,平时我们在地面上观看古建筑都是仰视角在看,放在手里拼装的时候就变成了俯视角。

要把俯视角做出仰视角的效果几乎不可能实现。没办法我只能一点点的实验,一点点的调整,光是前期3D打印版就塞满了一整面墙,最终还是让我找了一个和谐的比例美学,把古建筑的神韵呈现出来了。

工程要尊重艺术,艺术要尊重文化,文化要尊重老祖宗的智慧。

(我获得的证书)

玩具在拼装的过程中,我相信会颠覆大众对原有古建筑的认知,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古代建筑上的斗拱是为了装饰,为了美观。

但是在玩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装饰,斗拱除了增加出檐为了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整个屋顶的承重作用。

(斗拱起到承载重力的作用)

你也会发现,构件与构件之间是有缝隙的,好像不是很紧凑,其实真正的榫卯结构就是榫与卯留有间隙的,屋顶在摇晃(地震)中好像在跳舞,就像骑在地震上一样,甚至能够承受自然之怒的全力一击。

(角楼作品的神韵)

榫卯即是技艺又是文化。技艺是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可以传授。文化是道,是更高层次的规律,只能靠悟。

榫卯搭建玩具中包含的各种榫卯结构是术,而其中“活”的连接关系是道。只有去触摸,去感受的时候,才能一点点的激发孩子好奇心,一点点的让孩子感受到榫卯文化的血脉。

老祖宗的智慧要传承,但创新才是发扬的最要途径。文化传承是一条腿,还有一条腿是文化传承的活化。必须也的迈出去,不然就会摔倒。活化就是找到新的土壤、扎根、开花、结果。

(我在护城河旁)

我用榫卯玩具找到了新土壤,未来希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榫一卯带来的智慧。

如果将来有孩子成了榫卯方面的工程师,依托榫卯营造理念,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榫卯作品,我认为榫卯又活了。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