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9自古就有“嫁人不嫁琢玉郎”的谚语,说明做玉雕是件“苦逼”的事,可现如今谈到做玉雕的好像收入都还不错,这不由让人心生疑惑。现代琢玉人收入、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工具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应该说,在高速玉雕机发明之前,玉雕人无疑是孤独、寂寞和辛劳的代名词。即便是玉器的从业者,能体会当年琢玉艰辛的也为数极少极少,我们就通过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来看看,前辈们是如何雕琢美玉的。加工玉器首先就需要对玉石原料进行切割,那时候使用的工具叫做带锯,用来切割玉料,它的造型往往被做成“弓”的形状,有大有小,因材使用,但它的费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尤其是面对稍大一些的玉石原料,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勉强加工。对付小件的倒还好,一个人左右“开弓”,也能勉强进行加工。当年可没有现在的电气化设备,用的都是“水凳”:凭双脚来驱动铁砣,从而琢磨玉石。人们为研制一件成品玉,会不惜消耗数年,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去雕琢。在当时玉石开采还不发达的时候,可供参考的模样也不多,人们用辛苦的汗水去换取琢成品玉带来的收获。(海达·莫里森拍摄的民国时期的玉雕车间)玉的的硬度要比铜铁高出许多,所以玉无法直接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来加工,当时治玉一般都是用砂轮,脚上踩着伐,砂轮才会运动。这么大的砂轮,做一件小件的玉雕,是有多么的不易。如下图所示,车间用砂轮打磨玉料,那时候是没有童工这一说的。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玉雕工艺也越来越精致,但在治玉工具并不发达的年代,做好一件玉雕作品,所耗费的精力,也是现如今难以想象的。即使现如今的玉雕作品,依靠现代化的工具,在精度、细节等方面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前辈们”,但是,我们这一代依旧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现如今的成就。其实玉雕从“神器”变为“王器”,再到现如今的“民器”,其实也是因为生产力的提升,大大降低了玉器的生产成本。所以,继承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是一代代手艺人努力奋斗的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