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设备

原有水泥路面铺设沥青及新修部分水泥路项目

发布时间:2022/12/2 10:32:04   

1.测量放线方案

1、测量人员组织机构

项目部组建以技术负责人为总负责人、专业测量工程师为负责人、施工队成立现场测量小组的管理模式,用来保证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的测量放样。

2、测量仪器的配备

本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及路面工程,测量要求精度高,测量误差应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作为主要测量控制仪器,配备的主要仪器详见“(十二)拟配备本项目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情况”。

3、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施测原则

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2)准备工作

学习设计文件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坐标,其次了解现场测量坐标与建筑物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

4、施工测量方法

(1)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系统的建立

1)开工前,对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的施工区平面控制起始坐标点(应不少于二个点)采用全站仪按多边形导线网或四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联测复核(此项测量工作进行时,最好与专业监理工程师联合测量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外业工作量)。

若发现标志不足、不稳妥、被移位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将进行补测、加固、移设或重新测校,并通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联测点复核完成并经内业平差计算,测量精度指标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后,按工程监理部规定报表格式填写联测复检成果报告,报送工程监理部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和项目总监签认,否则不得进行后序测量工作。

2)起始平面控制坐标网点经联测复核合格并经工程监理部签认后即可进行平面控制坐标点加密测量。

a.加密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及布点埋石:鉴于该工程的特点,其加密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在道路中线。

b.平面控制点加密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按《工程测量规范》GB-规范中精密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

c.平面控制加密导线点外业测量完成,并经内业计算满足技术要求后,应填写测量成果报验单,连同加密导线计算表一同报送工程监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签证,如监理工程师提出疑议和要求对加密导线进行复核,应密切配合,并提供所需测量设备和相关测量人员。

d.经工程监理签认的测量成果即可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否则应进行补测或重测,并重新进行报验。

e.在工程施工中,应定期对所布设的加密控制网进行复测,以防止因施工而引起控制点的位移变形而影响施工放线的质量及精度,复测结果应形成文字资料,报送工程监理部。

高程控制系统的建立

1)对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水准基点(不应少于2个点)进行水准联测复核,测量水准基点时采用S1型精密水准仪配水准尺,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复核测量结果报送监理部签认(此项工作在外业作业时,亦应请专业监理工程师到场监督)。

2)水准点加密测量

水准路线的确定按点埋石:在标段施工区间范围内,沿线路两侧的稳定位置埋水准点标志桩并与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的水准基点形成符合或闭合水准路线,相邻两加密水准点间距离控制在80~m,以确保在进行施工测量高程放样时能引测高程。

(2)施工图审核

工程开工施工放线之前,项目部专业测量工程师应对整个工程施工图中给出所有测量放线起始数据进行认真的复核计算,并以表格或附图的形式形成书面资料,对经过复核计算与施工图不符的测量放样数据,连同原图纸给定的数据以及其所在的施工图的位置记录一起报送工程监理部,以便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处理,这些数据只有在原设计部门有明确答复和确认后才可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

5、道路工程测量方法

(1)操作方法

1)测量桩位交接

a.测量桩位交接工作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或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测量工程师交桩。交桩要有桩位平面布置图。桩位交接后办理交接手续。

b.交接桩数量应根据工程的大小确定。如果与另外施工段连接,应在连接处向界外多交至少一个坐标点和水准点。

c.接桩时应察看点位是否松动或被移动,若已松动或被移动,应及时向勘测单位提出补桩的申请。

d.施工单位应逐一记录现场点位,并做好桩位标记录,桩标不突出的应用钢尺拴桩,做好标记,便于寻找复测。

e.接桩后应及时进行标桩保护,采取混凝土加固、砌保护井和钉设标志牌等措施,容易被车撞轧的控制点应钉设防护栏杆。

2)桩位复测

a.接桩后依据设计图纸和交桩资料进行内业校核,检查成果表中的各项计算是否正确。

b.桩位的坐标复测宜采用附合导线法进行,高程复测宜采用附合水准测法。

c.复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交桩单位联系解决。复测合格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提交复测报告,以使复测成果得到确认后使用。

3)布设施工控制网

a.在桩位交接工作结束后,按照要求的精度等级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宜采用沿线路方向的除合导线;高程控制宜采用附合水准线路或三角高程测量。

b.外业观测应选在能见度高、无风的清晨或傍晚进行,以减小大气折光及气压、温度的变化对观测的影响。

c.水准测量可采用一组往返或两组单程进行,往返测或两组单程测高差不符值在限差以内时采用平均值。

d.内业计算必须使用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表式。计算步骤应清晰、有条理,成果合格后必须报监理工程师确认。

e.控制桩必须采取拴桩等有效保护措施。

4)现况调查及原地貌测量

a.在施工前,应先放出路基征地线(红线),并调查与记录征地线范围内需拆迁或改移的建(构)筑物、树木、文物古迹、各类地下管线等。若征地线范围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监理及建设单位。

b.在现况调查结束后,应计算每一桩号中心坐标与对应的路基宽度,放出路基中线与边线。为保证填方段路基边坡的压实度,在每侧路基设计边线外加宽mm作为填筑边线。如遇到路基范围内有不适宜材料需挖除、换填,必须在开挖之前与换填之前测量其范围及深度,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

c.路基清表前,均应按纵向50m测设一断面,横断方向6-10点测量原地面高程。若地形复杂,可以按纵向10-20m测设一断面,所有点位及高程数据应记录在册。在清表后,恢复所有点位并测量此时地面高程作为清表后的地面高程。

5)路基施工测量

a.线路中边桩测量放样

直线上中桩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50m,平曲线上宜为5-10m。

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等的具体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20m。桩上标明极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

路基施工期间每月复测一次水准点。

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宜在不大于50m的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处埋设能控制标高的控制桩,进行施工控制。发现桩被碰倒或丢失时应及时补上。

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以标志,特别是一些原控制点。

根据工作需要,可测设线路起终点桩、百米桩、竖曲线的变化情况加桩。

b.填方路段

填方段路基每填一层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在距路床顶0.7m内,应按设计纵、横断面数据控制;达到路床设计高程后应准确放样路基中心线及两侧边线,并将路基顶设计高程准确测设到中心及两侧桩位上,按设计中线、宽度、坡度、高程控制并自检,自检合格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清表后,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坡脚线,直线段每20米一个桩,曲线段视曲线半径分别为10米和5米一个桩,并注明填方高度。

施工过程中,每填筑一层,根据坐标法和填方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并在桩上标明填方深度。

每填筑到一定的高度,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根据此宽度再修整坡面。

c.挖方路段路基挖方段应按设计高程及边坡坡度计算并放出上口开槽线;每挖深一步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高程点应布设在两侧护壁处或其他稳定可靠的部位。挖至路床顶1m左右时,高程点应与附后的高级水准点联测。

清表后,根据坐标法和挖方宽度计算法,放出路基挖方的开口线。

d.路面基层施工测量

路面基层施工测量重点在控制各层厚度与宽度。平面测设时,应定出该层的中心与边线桩位。边线桩位放样时应比该层设计宽度大mm,以保证压实后该层的设计宽度。

高程测设时,应将设计高程按一定下反数测设到中线与边线高程控制桩上;在使用摊铺机作业时,此时高程控制桩应采用可调式托盘;且桩位间距不应大于10m。在摊铺机行进中,应有专人看管托盘,若发现托盘移动或钢丝绳从托盘掉下时,应立即重测该处高程。

当分段施工时,平面及高程放样应进入相邻施工段50-m,以保证分段衔接处线型的平顺美观。

在交叉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e.路面面层施工测量

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在使用摊铺机进行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时,其施工测量方法同路面基层。只是应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以保证摊铺厚度。必要时,应适当调整压实系数。

路面中、上面层施工测量:当摊铺机采用下面层同样的方法作业时,其施工测量方法路面基层。若采用浮动基准梁作业时,在摊铺机起步阶段应测量熨平板的平整度及高度;进入正常摊铺后,应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高程,以保证摊铺厚度。

在交叉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f.路缘石、边坡施工测量

路缘石放样时,直线上桩位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10m,平曲线上宜为5m;当公路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30m或采用回头曲线时,桩位间距不应大于3m。高程控制桩的间距与上述一致。

6、测量注意事项

(1)平面控制测量

1)测量过程中,要做到小心、仔细、认真,做到测量前要先计算,测量过程中要复算,测量完之后,做好复核工作。

2)在选择测站基点时,要选用已经批复的加密点。仪器要调平并对准导线点位,后视点的棱镜杆气泡要居中,监测点的棱镜杆要立直,误差控制在±5mmm范围内。

(2)高程控制测量

1)水准测量,仪器要经常检校,读数时要仔细,测量采用闭合线路或者附和线路,以减小测量误差或出现测量错误。

2)水准后视点选用已批复的可以使用的加密水准点。测量完之后,先复核,后要与现场仪器测量点位相比较,核对是否有出入。

(3)仪器管理

施测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必须戴好安全帽。

技术室要按贯标程序文件要求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测量队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保证仪器的完好性,始终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定期进行保养。

测量仪器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具有检验合格证,鉴定周期满后,要技术送检校验。

测量所使用的仪器精度要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在基坑边投放基础轴线时,确保架设的全站仪稳定性。

操作仪器时,同一垂直面上其他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开。

施测人员在施工中应坚守岗位,雨天或强烈阳光下应打伞。仪器架设好,须有专人看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旁边的模板或钢管堆,以免仪器碰撞或倾倒。

所用线坠不能置于不稳定处,以防受碰被晃掉落伤人。

测量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仪器测量操做规程作业。

使用钢尺测距须使尺带平坦,不能扭转折压,测量后应即卷起。

钢尺使用后表面有污垢技术擦净,长期储存时尺带涂防锈漆。

7、成品保护

(1)所有测量成果,资料应有专人保存、管理,不得涂改、遗弃或丢失。

(2)测量控制点应先在不易被破坏的位置且应做明显标识,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各种控制桩一律用水泥加固和砌砖围护;在桩位旁注明点号。

(3)已测设完的高程、中线桩应标识清晰,同专人负责,不得改动或破坏。一旦发现被改动或破坏,应立即停止使用,由测量人员重新测量。

(4)做好桩位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高度重视,做到不碰桩位、不在桩位上堆压物品、不遮挡桩位之间的视线。

(5)施工中测放好的临时点位应及时交付施工人员保管使用,需要进行复测或报验时应有专人在现场负责保管。

(6)测量资料应及整理,原始测量数据应保留原件,需要使用时可采用复印件。

8、施工测量技术保证措施

(1)平面控制网:各层控制网确立后,必须经严格的闭合校验,平面控制网中,各水平角误差90度角为±20秒,距离测量精度高于1/00。各楼层闭合检验所形成的记录资料均应报监理复核认可,然后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测量。

(2)为保证测量误差满足要求,水平角测设采用测回法进行测量,即在每测设完一个水平角后,倒镜测回观测,然后取前后两个半测回角读数的平均值对已测设的水平角进行修正。

(3)用于测量的全站仪、水准仪、钢尺在施工前应进行校验,并按计量规定进行周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4)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校核并应记录在册。

(5)定期将施工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进行联测,避免使用误差超限的控制点。

(6)应及时、准确掌握工程设计变更或其他情况的变化,建立健全技术交底与测量交底签字制度,避免因资料或数据交接的错误而导致测量质量事故的发生。

(7)所有内业计算成果应建立复核制度。

(8)测量作业前要严格审核起始依据的正确性,测量中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以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可靠。

(9)水准测量前要对仪器严格检校,观测中注意消除视差,尽量使前后视线等长和选择奇偶测站的操作方法,必要时采用上午往测、下午返测的方法进行观测,以避免闭合差超限。

(10)角度交会法定位时应尽量使交会角接近60°。除了布设控制网时考虑这一因素外,交会时也不能将仪器始终固定在某控制点上,而应根据交会点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控制点。必要时也可在控制网上增设插点,以保证定位精度。

9、安全措施

(1)测量人员施测时,应设专人指挥过往车辆、机械。交通繁忙的路口应设置明显标志,并由专人指挥交通。尽量避免在交通繁杂的路口或通道架设仪器,遇有特殊情况时应设专人负责安全监护和疏导交通。

(2)测量人员在下沟槽作业时,应配备安全帽等设备;在通行道路上作业时,测量人员要穿着反光背心;如在高压输电线或其他易燃、易爆品仓库附近作业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并谨慎使用对讲机等带电设备。

(3)仪器应由专人使用、保养和保管,架设的仪器禁止离人,严防碰撞,不得将仪器架设在不稳固的基础上及易坍塌的沟槽边,架设仪器的场地应清除杂物。危险地区设专人负责安全监护。使用中要采取防撞、防雨和防晒措施;远距离或复杂地区迁站应装仪器箱内搬运。仪器的长途运输要采取防震措施,存放仪器要采取防盗、防火和防潮措施。

(4)夜间作业时测量人员应穿着带有荧光反射标志的作业服。

2.土方开挖

1、土方开挖

(1)准备好机械、电源、铁锨、盒尺、测量仪器、打夯机等施工中必备的工具。

(2)按设计图纸确定开挖位置及尺寸,测量放线。

(3)用挖土机将场地表面垃圾清除,外运到附近的渣土堆场。

(4)按设计图纸的位置和尺寸,用挖土机挖掘土方,将多余土方送至指定的土方堆场以备后用,土方堆场必须距基坑四周5米以外,坑底清理同步进行。

(5)测量人员随时测量,保证开挖线尺寸及标高,避免超挖或少挖。

(6)在挖至设计标高前,由现场测量员负责基坑深的控制,防止对地基土产生扰动。基坑开挖时注意控制开挖方向,以防挖好的基土受机械扰动。

(7)为了防止机械开挖或开挖后边槽不整齐,每面(平、立面)开挖均预留mm厚用人工清挖,以防成品不整齐,并及时做好清槽和护坡工作。施工坡道最后挖(退着挖)。

2、土方开挖注意事项

(1)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在进场前进行彻底的检修和保养,确保施工期间机械运转正常。

(2)进行土方及护坡桩施工前,应做好必要的地质、管线及地下设备的调查和勘察,需移走后方可施工,无法移走不影响施工的应采取好安全保护措施。

(3)机械开挖时应随时注意土壁的变动情况,如发现有裂纹或坍塌现象,应及时进行支撑或放坡,并注意支撑的稳固和土壁的变化。机械退出基坑挖除临时坡道时,挖土机距边坡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塌方,造成翻机事故。

(4)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灯光照明。

3.原有水泥路面铺设沥青施工

1、原有水泥路面损坏分类及处理:

(1)裂缝

横向开裂:

板间缝隙在5~8mm以内可以不予处理,板间缝隙在8mm以上进行灌缝处理。

纵缝开裂:

板间缝隙≤12mm可以不予处理,板件12mm进行灌缝处理,灌缝材料采用普通沥青。

(2)断板

对于断裂情况较轻的板块采用对裂缝开槽注胶的方法来处治。具体做法是:①首先将裂缝切割出宽2cm深1cm的工作槽;②清理工作槽内的杂物和粉尘;③将补缝胶注入工作槽中从而达到粘结裂缝防止水渗入基层的目的,使之重新恢复通行能力。

对于有裂缝宽度大于3mm贯穿全板的横、纵、斜向裂缝的板块,将旧板破碎,运走,清扫基层;用C25商品混凝土修复松散基层(如有松软的素淤泥块,还应挖坑切槽,直到坚硬基层),基层表面要平整,要具有一定的横坡坡度,然后重新浇筑商品混凝土板、与原板面平齐。

(3)破碎板块处理

破碎板块是在断板基础上发展的更为严重的一种破坏形式,板块裂缝无规则,破裂成很多块。破碎板块的处理要坚决采用更换板块。将旧板破碎,运走,清扫基层;用C25砼修复松散基层(如有松软的素淤泥块,还应挖坑切槽,直到坚硬基层),基层表面要平整,要具有一定的横坡坡度,然后重新浇筑商品混凝土板、与原板面平齐。

(4)板底脱空

我们采取外观观察及弯沉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雨后上路观察是否有唧泥最直观;无雨季节采取间接方式判断:人在板的边缘感觉重型车辆通行时是否有垂直位移和翘动的板;板角相邻两条缝填缝材料严重剥落的板块;相邻板间出现错台时,位置较低的板块一般有脱空存在。对外观不易判断的板块,测定四个边角的弯沉(板角是一块板中弯沉值最大、受力最不利的位置,唧泥脱空首先出现在板角),弯沉值超过0.3mm者,一般有脱空现象。脱空板块较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板底压浆。利用灰浆泵的压力将水泥浆液通过预先钻好的空洞直接压入板下,填充板下出现的空洞,使基层重新稳定。

(5)旧路检测

旧商品混凝土路面在加铺沥青面层前,要对路面进行全面检测,得出损坏的类型、程度和原因等各项情况,并针对出现的情况采取具体的加固措施。

(6)沉陷、裂缝、错台、断板等病害的处理

由于路基会出现局部沉降,砼面板在压力作用下的应变很大,受到的拉应力就超过板所能承受的弯拉强度,出现断裂现象。当原路面板断裂处平均弯沉大于0.6mm时,要将原路面板破碎成20~cm的小块;在破除旧面板时要防止损伤基层,对板体进行更换时要把破裂的面板取除后对基层清扫检查。当发现基层上有少数裂缝,要加铺钢筋网,修复松散基层,要用C25商品混凝土填充、捣实,浇筑面层,基层表面要平整,并具有一定的横坡坡度,然后重新浇筑C25商品混凝土板。若破损只是局部的,可以将局部凿除并重新浇筑商品混凝土;对于未发展张开的裂缝,可以采取树酯胶进行封闭处理。

(7)接缝处理

旧路砼路面原有接缝填缝料缺失的或填缝料不满的,先清除缝内杂物,并重新灌满改性沥青,以有效防止路面水从路面渗入基层,保证基层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水泥路面上的大多数接缝是加铺层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的最主要原因,处理好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处理接缝时,缝隙要灌满,不能留有空隙。在接缝处铺设防水抗裂材料,可以更好的对接缝进行封闭,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射裂缝出现。

(8)旧路清扫

在加铺沥青砼时,应对旧路面进行清洗,最好采用大功率鼓风机沿纵横向将杂物、泥土、灰尘等冲洗干净,以便沥青能很好地附着于水泥商品混凝土路面,使粘层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刚、柔两种结构之间的粘结作用。

2、加铺沥青砼面层施工

(1)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和运输控制

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要从混合料级配、沥青用量、拌和温度和时间等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提高混合料的摊铺效果。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将其充分覆盖,以防止沥青在高温时受阳光、空气所造成的氧化及沥青混合料温度的降低。

(2)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控制

1)平整度的控制

为了控制摊铺时的平整度,摊铺机熨平板的自动找平装置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基准面。目前高速公路工程中常用的基准面(线)控制的方法有:基准钢丝绳法、浮动基准梁法等。

2)摊铺温度控制。

摊铺时的温度不得低于~℃,也不得高于℃。

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用目测法进行判别:过热的混合料从表面上冒青烟,色泽不均匀;过冷的混合料表面粗糙,并且有结块现象,骨料表面裹覆不好。

3)摊铺速度控制。

摊铺机工作时应保持匀速缓慢前进,不得时慢时快或中途停顿;否则会破坏熨平板受力平衡系统,引起熨平板上下波动,直接影响路面平整度。

(3)沥青混和料的碾压控制

压实设备必须配有钢轮压路机、大吨位轮胎压路机及大吨位振动压路机,能按合理的压实工艺进行组合压实。并应备有经监理工程师所认可的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振动夯具,以用于在狭窄地点压实或修补工程。在混合料完成摊铺和刮平后应立即对路面进行检查,对不规则之处应及时用人工进行调整,随后进行充分、均匀的压实。压实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压路机应以均匀速度行驶。初压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初压后检查平整度和路拱,必要时应予以修整。复压紧接在初压后进行,复压宜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也可采用振动压路机。终压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应采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工作应按试验路确定的试验结果办理。

在碾压期间,压路机不得中途停留、转向或制动。当压路机来回交替碾压时,前后两次停留地点应相距10m以上,并应驶出压实起始线3m以外。压路机不得停留在温度高于50℃的已经压实过的混合料上。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料、润滑油、汽油等其他有机杂质在压路机操作或停放期间掉落在路面上。在压实时,如接缝处(包括纵缝、横缝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施工缝)的混合料温度已经不能满足压实温度要求,应采用加热器提高混合料的温度达到要求的压实温度,再压实到无缝迹为止。否则,必须垂直切割混合料并重新铺筑,立即共同碾压到无缝迹为止。在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应采用热的手夯或机夯把混合料充分压实。

(4)接缝的处理控制

1)铺筑工作的安排应使纵、横缝都保持在最小数量。接缝的方法及设备,应取得监理工程师批准。在接缝处的密度和表面修饰应与其他部分相同。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横向接缝严禁采用斜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

2)平接缝应做到紧密粘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可采用切缝机切齐接头,洒粘层油后接着摊铺。横向接缝应先用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碾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面层上,错过新铺层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至全部在新铺层上,再改为纵向碾压。当无法避免出现纵向冷接缝时,宜加设挡板或加设切刀切齐,也可在混合料尚未完全冷却前用镐刨除边缘留下毛茬的方式,但不宜冷却后采用切割机切缝作纵向冷接缝。

3)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mm(热接缝)或~mm(冷接缝),表层的纵缝应顺直,冷接缝宜留在车道标线位置上。

4.新修混凝土路施工

1、模板及其架设与拆除

(1)施工模板应采用足够刚度的槽钢、轨模或钢制边侧模板,不应使用木模板、塑料模扳等易变形模板。

(2)支模前在基层上应进行模板安装及摊铺位置的测量放样,核对路面标高、面板分板、胀缝和构造物位置。

(3)纵横曲线路段应采用短模板,每块横板中点应安装在曲线切点上。

(4)模板安装应稳固、平顺、无扭曲,应能承受摊铺、振实、整平设备的负载行进,冲击和振动时不发生位移。

(5)模板与混凝土拌合物接触表面应涂脱模剂。

(6)模板拆除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8.0MPa方可进行。

2、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

(1)应根据施工进度、运量、运距及路况,选配车型和车辆总数。总运力应比总拌合能力略有富余。确保新拌混凝土在规定时间内运到摊铺现场。

(2)运输到现场的拌合物必须具有适宜摊铺的工作性。不同摊铺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出料到运输、铺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应符合时间控制的规定。不满足时应通过试验,加大缓凝剂或保塑剂的剂量。

(3)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漏浆、漏料和污染路面,途中不得随意耽搁。自卸车运输应减小颠簸,防止拌合物离析。车辆起步和停车应平稳。

3、混凝土面层铺筑

(1)准备工作

1)提前做好模板的加工与制作,制作数量应为摊铺机摊铺能力的1.5~2.0倍模板数量,以及相应的加固固定杆和钢钎。

2)测量放样:恢复定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弯道段每5~10m设一中桩。经复核无误后,以恢复的中线为依据,放出混凝土路面浇筑的边线桩,用3寸长钢钉直线每10m一钉,弯道每5m一钉。对每一个放样钢钉位置进行高程测量,并计算出与设计高程的差值,经复核确认后,方可导线架设。

3)导线架设:在距放样钢钉2cm左右处,钉打钢钎(以不扰动钢钉为准)长度约45cm左右,打入深度以稳固为宜。进行抄平测量,在钢钎上标出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标高位置线(可用白粉笔)应准确为±2mm。然后将设计标高线用线绳拉紧栓记牢固,中间不能产生垂度,不能扰动钢钎,位置要正确。

4)模板支立:依导线方向和高度立模板,模板顶面和内侧面应紧贴导线,上下垂直,不能倾斜,确保位置正确。模板支立应牢固,保证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模板不会位移、下沉和变形。模板的内侧面应均匀涂刷脱模剂,不能污染环境和传力杆钢筋以及其他施工设备。安装拉杆钢筋时,其钢筋间距和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保证混凝土浇筑后拉杆钢筋应垂直中心线与混凝土表面平行。

5)铺设轨道:轨道可选用12型I字钢或12型槽钢均可,一般只需配备4根标准I字钢长度即可,向前倒换使用,并应将I字钢或槽钢固定在小型枕木上,枕木间距为lm。轨道应与中心线平行,轨道顶面与模板顶面应为一个固定差值,轨道与模板间的距离应保持在一个常数不变。应保证轨道平稳顺直,接头处平滑不突变。

6)摊铺机就位和调试:每天摊铺前,应将摊铺机进行调试,使摊铺机调试为与路面横坡度相同的倾斜度。调整混凝土刮板至模板顶面路面设计标高处,检查振捣装置是否完好和其他装置运行是否正常。

4、混凝土摊铺

(1)摊铺前应对基层表面进行洒水润湿,但不能有积水。

(2)混凝土人模前,先检查坍落度,控制在配合比要求坍落度±lcm范围内,制作混凝土检测抗压抗折强度的试件。

(3)摊铺过程中,间断时间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摊铺现场应设专人指挥卸料,应根据摊铺宽度、厚度,每车混凝土数量均匀卸料,严格掌握,不能亏料,可适当略有富余,但又不能太多,防止被刮到模板之外。

(5)摊铺过后,对拉杆要进行整理,保证拉杆平行与水平,同时要用铝合金直尺进行平整度初查,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不缺料。

(6)每日工作结束,施工缝宜设在胀缝或缩缝处,按胀缝和缩缝要求处治。因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中断浇筑时,可设临时工作缝。宜设在缩缝处,按缩缝处理。

(7)当摊铺到胀缝位置时,应按胀缝设计要求设置胀缝和安装传力杆,传力杆范围内的混凝土可用人工振实和整平。如继续浇筑,摊铺机需跳开一块板的长度开始进行,留下部分待模板拆除并套上胀缝后用人工摊铺振捣成型。

(8)摊铺机在摊铺时,两侧应各设1名辅助操作员,保证摊铺机运行安全和摊铺质量。

5、混凝土振捣(小型机具施工)

(1)在待振横断面上,每车道路面应使用2根振捣棒,组成横向振捣棒组,沿横断面连续捣密实,并应注意路面板底、内部和边角处不得欠振或漏振。

(2)振捣棒在每一处的持续时间,应以拌合物全面振动液化,表面不再冒气泡和泛水泥浆为限,不宜过振,也不宜少于30s。振捣棒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mm;至模板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mm。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传力杆和拉杆。

(3)在振捣棒已完成振实的部位,可开始振动板纵横交错两遍全面提浆振实,每车道路面应配备l块振动板。

(4)振动板移位时,应重叠-mm,振动板在一个位置的持续振捣时间不应少于15s。振动板须由两人提位振捣和移位,不得自由放置或长时持续振动。移位控制以振动板底部和边缘泛浆厚度3±lmm为限。

(5)缺料的部位,应铺以人工补料找平。

(6)振动粱振实,每车道路面宜使用1根振动梁。振动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质量,振动梁应垂直路面中线沿纵向拖行,往返2—3遍,使表面泛浆均匀平整。

6、纵缝施工

(1)当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和硬路肩总宽度时,应设纵向施工缝,位置应避开轮迹,并重合或靠近车道线,构造可采用平缝加拉杆型。当所摊铺的面板厚度大于mm时,也可采用插拉杆的企口型纵向施工缝。采用滑模施工时,纵向施工缝的拉杆可用摊铺机的侧向拉杆装置插入。采用固定模板施工方式时,应在振实过程中,从侧模预留孔中手工插入拉杆。

(2)当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采用假缝拉杆型纵缝,即锯切纵向缩缝位置应按车道宽度设置,并在摊铺过程中用专用的位杆插入装置插入拉杆。

(3)钢筋混凝土路面、桥面和搭板和纵缝拉杆可由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代替混凝土路面切开的假纵缝可不设拉杆,纵向施工缝应设拉杆。

(4)插入的侧向拉杆应牢固,不得松动、碰撞或拔出。

7、横缝设置与施工

(1)每天摊铺结束或摊铺中断时间超过30min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与胀缝或缩缝重合,确有困难不能重合时,施工缝应采用设螺纹传力杆的企口缝形式。横向施工缝在缩缝处采用早缝加传力杆型。在胀缝处其构造与胀缝相同。

(2)普通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宜等间距布置。不宜采用斜缝。不得不调整板长时,最大板长不宜大于6.0m;最小板长不宜小于板宽。

(3)在中、轻交通的混凝土路面上,横向缩缝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型。

(4)在特重和重交通公路、收费广场、邻近胀缝或路面自由端的3条缩缝应采用假缝加传力杆型。缩缝传力杆的施工方法可采用前置钢筋支架法或传力杆插入装置(DBI)法。

(5)横向缩缝的切缝方式有全部硬切缝、软硬结合切缝和全部软切缝三种,切缝方式的选用,应由施工期间该地区路面摊铺完毕到切缝时的昼夜温差确定。

8、胀缝设置与施工

(1)普通混凝土路面、钢筋混凝土路面和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胀缝间距视集料的温度膨胀性大小,当地年温差和施工季节综合确定:高温施工,可不设胀缝;常温施工,集料温缩系数和年温差较小时,可不设胀缝;集料温缩系数或年温差较大,路面两端构造物间距大于等于m时,宜设一道中间胀缝;低温施工,路面两端构造物间距大于等于m时,宜设一道胀缝。邻近构造物、平曲线或与其他道路相交处的胀缝应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的规定设置。

(2)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胀缝应设置胀缝补强钢筋支架、胀缝板和传力杆。钢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疑土路面可不设钢筋支架。胀缝宽20-25mm,使用沥青或塑料薄膜滑动封闭层时,胀缝板及填缝宽度宜加宽到25-30mm。传力杆一半以上长度的表面应涂防粘涂层,端部应戴活动套帽,套帽材料与尺寸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胀缝板应与路中心线垂直,缝壁垂直;缝隙宽度一致;缝中完全不连浆。

(3)胀缝应采用前置钢筋支架法施工,也可采用预留一块面板,高温时再铺封。前置法施工,应预先加工、安装和固定胀缝钢筋支架,并在使用手持振捣棒振实胀缝板两侧的混凝土后再摊铺。宜在混凝土未硬化时,剔除胀缝板上部的混凝土,嵌入(20-25)mmX20mm的木条,整平表面。胀缝板应连续贯通整个路面板宽度。

9、抗滑构造施工

(1)摊铺完毕或精整平表面后,宜使用钢支架拖挂1~3层叠合麻布、帆布或棉布,洒水湿润后作拉毛处理。人工修整表面时,宜使用木抹。用钢抹修整过的光面,必须再拉毛处理,以恢复

(2)当日施工进度超过m时,抗滑沟槽制作宜选用拉毛机械施工,没有拉毛机时,可采用人工拉槽方式。

(3)特重和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硬刻槽,凡使用圆盘、叶片式抹面机精平后的混凝土路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必须采用硬刻槽方式制作抗滑沟槽。

10、混凝土路面养生

(1)混凝土路面铺筑完成或软作抗滑构造完毕后立即开始养生。机械摊铺的各种混凝土路面、桥面及搭板宜采用喷洒养生剂同时保湿覆盖的方式养生。在雨天或养生用水充足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覆盖保湿膜、土工毡、土工布、麻袋、草袋、草帘等洒水湿养生方式,不宜使用围水养生方式。

(2)养生时间根据混凝土弯拉强度增长情况而定,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80%,应特别注重前7d的保湿(温)养生。一般养生天数宜为14-21d,高温天不宜小于14d,低温天不刨、于21d。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最短养生时间不宜少于28d,低温天应适当延长。

(3)混凝土板养生初期,严禁人、畜、车辆通行,在达到设计强度40%后,可通行。在路面养生期间,平交道口应搭建临时便桥。面板达到设计弯拉强度后放交通。

11、灌缝

(1)应先采用切缝机清除接缝中夹杂的砂石、凝结的泥浆等,再使用压力大于等于0.5MPa的压力水和压缩空气彻底清除接缝中的尘土及其他污染物,确保缝壁及内部清洁、干燥。缝壁检验以擦不出灰尘为灌缝标准。

(2)常温施工式填缝料的养生期,低温天宜为24h,高温天宜为12h。加热施工式填缝料的养生期,低温天宜为2h,高温天宜为6h。在灌缝料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

(3)路面胀缝和桥台隔离缝等应在填缝前,凿去接缝板顶部嵌入的木条,涂粘结剂后,嵌入胀缝专用多孔橡胶条或灌进适宜的填缝料,当胀缝的宽度不一致或有啃边、掉角等现象时,必须灌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04.html
------分隔线----------------------------